明末清初“以万为姓集团”的一支新生万氏家族

    中华万氏网 2012年8月1日 閩南日报


 明末清初“以万为姓集团”的一支新生万氏家族


明末清初,在闽南有一支传奇色彩颇浓的武装力量,因其众头领“谋结同心,以万为姓”,所以,史学界习惯称之“以万为姓集团”。
万礼(?———1669)本姓张,名要,又名九泽、万奔雀。漳州府平和县小溪镇后巷人。后巷在今小溪镇新桥村。
张要大约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。传说,出生地是后巷延安楼。延安楼为一方形土楼,建于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,今存。张要童年,父亲早亡,被诏安县官陂族人张益台收为义子。张益台,字子可,外号“拐子晚”,官陂张氏八世祖。《天地会探源》书中记有此事,说张子可“是官陂一带首富,往来龙岩经商,一次路过平和小溪(琯溪)镇时,看到河边有异光,走近见一小孩相貌非凡,于是收为义子,带回官陂。”张要“聪明好动,顽皮异常”。在义父调教下,学得一身好武艺。
惟一记载张要造反的史籍是《台湾外纪》。书中说:“明崇祯间,乡绅肆虐,百姓苦之”,张要和一伙结义兄弟聚众造反,在诏安二都犁壁石大山安营扎寨。张要的兄弟们都丢去原姓,大家“以万为姓,永结同心”。张要为大哥,改称万礼。史学界习惯把万礼及其结义兄弟称为“以万为姓集团”。现确知,万氏兄弟除万礼外,还有万二郭义、万五道宗、万七蔡禄。据《天地会探源》作者考证,“陈升、黄靖、叶士伟、廖兴可能是以万为姓集团成员”。郭义、黄靖、廖兴是诏安官陂人;万五道宗是平和小溪人,万礼的“小功弟”;蔡禄是云霄下港尾人;陈升、叶士伟是平和大溪人。
“以万为姓集团”初期“统据二都”。二都即今诏安县官陂、秀篆、霞葛、太平四镇及红星镇所属一部分地区。官陂有处万礼军营(山寨)遗址。这是一座小山丘,位于狮子口村后,名叫“山仔园”。
这段“以万为姓集团”的性质,是一支矛头直指明王朝的农民起义武装。1644年(清顺治元年),清兵入关。1646年(顺治三年),清兵占据闽南。此时,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,阶级矛盾退为其次。这种政治态势,改变了“以万为姓集团”的性质。据《台湾外纪》载,顺治七年(1650年),“万礼从施郎招,领众数千人来归”,加入郑成功反清复明队伍。施郎即施琅,当时是郑成功手下一员将领,后降清。
此后,“以万为姓集团”数千人队伍成为郑成功军中一支生力军,屡立战功。万礼因军功累升至后都督,在郑军将领排名仅在中都督甘辉之后。郭义和蔡禄也分别担任左、右冲镇总兵之职。清顺治十五年(南明永历十二年),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,万礼也同时被封为建安伯。顺治十六年(1659年)五月,郑成功率水军大举北伐,万礼从征。大军从厦门出发,经浙江普陀,入长江口。六月,攻破镇江。七月,兵到江宁(今南京)城下。二十三日,清军将领梁化凤奇袭郑军,郑军大败。在这次战斗中,“万礼力御,被乱箭射死”。
万礼于南京之役阵亡后,他的名誉问题也费了一番周折。据《台湾外纪》记载,兵败南京后,郑成功率残部退回厦门,建了一座忠臣庙,“享诸死者”,阵亡将士中,以中都督甘辉为首,后都督“张万礼次之”。后来,有人向郑成功进言,说万礼不是在战斗中阵亡,而是临阵跳水逃走,慌忙中来不及脱下战袍,落水溺死的,怎么能和阵亡将士一起祭奠呢?郑成功听信谗言,一怒之下,把万礼的神像从忠臣中撤走。
此次撤庙事件,使郑成功和“以万为姓集团”之间关系出现裂痕,并酿成顺治十八年的“铜山之变”。是年五月,郑成功在台湾,遥闻驻守铜山(今东山)的郭义、蔡禄暗通黄梧欲投清廷。郑成功急召郭、蔡二人来台湾。郭义和蔡禄恐怕去台湾为郑所害,遂率部降清。次年,郑成功在台湾病故,其子郑经嗣延平郡王。郑经用陈永华主政、刘国轩主军,采纳陈刘二人建议,迅速为万礼将军恢复名义,并与郭义、蔡禄修好,以万礼精忠报国的事迹感召二人,促使郭义和蔡禄于康熙十三年反叛清廷,再度加入反清复明阵营。现台湾台南延平郡王祠里有尊万礼将军雕像,位于郑成功右侧,可见万礼在郑军中的重要位置。
就在万礼死后十五年,即康熙十三年(1674年)“以万为姓集团”余党在闽南创建了天地会。主要创始人是万礼的“小功弟”万五道宗。


分享按钮>>胡锦涛等出席建军85周年招待会
>>反淸复明异姓兄弟万氏